这本书很早就被别的读书博主安利了,每天睡前阅读半小时,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学习完。但是这本书太适合慢慢看了,看一部分,就着手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。时至今日,我已经有了很多新的认知、养成了新的习惯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接下来我将分享一些我摘抄的非常触动我的点,结合我自己的经历、改变解读下,如果能够帮到你一点点,那真的太好了
大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,理智脑、本能脑、情绪脑。其中理智脑因为进化原因,比较弱,因为人类文明诞生比起人类拥有脑子开始的时长可短了太多了。本能脑、情绪脑 -- 关注身体的生存和情绪,希望我们舒服、快乐,催使我们去追寻“即时快乐”;而理智脑来做选择、决定,让我们反本能地去自律、学习,追寻“延迟性满足”。 可想而知,这该多难啊,但凡能学习一丢丢,理智脑也是真的付出很多努力了。
这个概念是整本书底层的逻辑基础,可以从进化论的角度看:几千年后理智脑也会越来越发达,到时候我们想要用理智来自律可能会简单很多。现在经常会出现身体让我去睡觉,而大脑让我去蹦迪的情况。我们生活中常说爱情不能用理智衡量,遇到爱情时,情绪脑被激活,理智脑直接被打趴下了,毫无还手之力。
所以想要用理智脑决定现在要做什么时,要学会哄自己,满足自己的情绪脑需求,利用强大的情绪脑,来执行想做的事情。比如坚持运动(穿各种颜色好看的衣服拍照、高度满意的身体健康状况)、坚持阅读(买纸质书)等等 —> 可以说,哄自己做事情,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事情。不过很多事情 ,比如运动和阅读,在过程中我就非常快乐 ,如果一段时间不运动,我的情绪脑会 push 我去做,因为我会觉得情绪低落 。
自己哄自己这事儿,其实就是自我沟通和自我引导,比如我追星、追综艺、追动漫、追美剧,每天其实有好多东西可以看,我就哄自己说延迟一点点时间,作为做完一个小任务的奖励。延迟奖励可以让学习、总结变得让人期待起来。我的每个小任务设置学习20分钟,奖励自己玩耍一小时。但最常出现的情况是,一旦开始学习或者练琴,20分钟到了也并不会直接停下来,因为根本做不完。不过就算有时候做满 20 分钟,停下来追1小时综艺我也 OK,并不会有时间被浪费的愧疚感;如果学习超过了设定的 20分钟,我可能就奖励自己直接看完一个 2小时的综艺,让自己的综艺体验更好。因为期待一次性看完一个2小时综艺,我就会跟自己说:学40分钟,换2小时,超值的。
焦虑是天性,是人类的默认设置,因为我们的欲望是很难穷尽的。即使我认为我不是一个欲望很高的人 -- 一个内向高敏者 -- 我也有一个很大的精神欲望:我想要找到自己的热爱。
我想尝试的事情太多了,我也不想对自己敷衍,判断喜不喜欢一件事,可能要花半年、一年去入门,去体会它的魅力,再来判断自己是否热爱。比如现在我已知的热爱和坚持,包括健身(有氧)、阅读(心理学、哲学)、学英语(口语),我觉得这些事情我可以坚持到老。当然也有尝试过,但放弃的事情,比如练了三年的硬笔书法、做过几次就没再坚持的环保义工。
我喜欢规律的生活,我的日常 schedule 要好好得维护、执行,这一点在看到《生活大爆炸》Sheldon的时候,有强烈的共鸣。 但不同的是,我也喜欢极限挑战,还有好多山海、星河想去追;我也喜欢电影、音乐剧、话剧、小说,所有讲述好故事的我都喜欢。但是除去日常 routine,怎么好像时间远远不够用了呢?这个焦虑一直根植在心中,让我思考自己的一生究竟想要怎么过? routine 之外的体验,让我时时能够从无感知的时光流逝中,找到“生命真美好”的感觉;但 routine 带给我每天脚踏实地,生活稳步前进的感觉。希望我能想明白,并让自己双赢。
我现在和焦虑适应得还不错,坦然接纳我没想明白的问题,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。
之前看过很多原生家庭会不会影响成年人的生活的探讨和书籍,最近经常听到的流行语有一个说法:“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,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”。心理学不同流派、不同年代对于这个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。我个人倾向于,童年时期的经历,对成年人的影响不大,大的是,成年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童年经历的。这个也可以关联我的世界观,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,每个人看到的世界,都是通过她个人经历、体验,来构筑的。即使是客观事实,信息差也会带来视角的偏移,而这些差异是很难消除的。所以1000个哈姆雷特眼里的确有1000个莎士比亚。人这一生最亲密的人 -- 伴侣,也是互相在消除视角的偏移,体会对方的世界,但看的终究不是一个世界,所以伴侣之间要有嘴,要说话,要沟通,要尽可能直接表达,否则真的很容易产生误解的。
我不得不说,我一直很敬畏潜意识的力量。比如身边经常有人规劝我,之后找恋爱对象,一定要考察他的父母是怎么相处的,因为人在第一次面对问题的时候,会无意识得模仿父母的做法。我其实很反对这个看法,我认为独立人格可以独立思考。但我又不得不承认,我自己也是深受父母影响,我这么反对或许我还未踏入围城,没有亲身经历过。
一开始看的心理学的书,主要处理的都是我和父母、我和恋人之间的问题。直到我真的开始经济独立+单身了,开始思考自己和孤独,我觉得才算真正得开始人格独立。我不否认亲情、爱情的美好,但我觉得单身真的是一生中宝贵的一段时间。工作前我们的精神世界受父母影响,恋爱后被伴侣影响,属于我们自己探究自己,拯救自己潜意识的痛苦、躲避、自卑的时间,其实可短了,真的值得好好珍惜,这是宝贵的,受益一生的高OI时段。以后可能要处理两性关系、两家人关系,甚至还有复杂的亲子教育关系,都是需要精力去学习的。留给独自己一份儿的时间也就现在了。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对自己非常坦诚,坦诚得面对自己所有的欲望、恐惧和自卑,所有的 B 面情绪,但看这本书的时候,我有一夜凌晨4点爬起来写日记复盘,盘自己是不是在潜意识里面就不允许自己、禁止自己往一些自己不敢想的方向去思考问题,所以才会一切都是岁月静好的模样。对自己绝对坦诚这事儿,比想象中难多了。
“用饱和的行动感动自己”,这个行为我真的深有体会。前段时间,感觉工作每天都很忙碌,但写周报的时候,我甚至想不起来我每天在忙啥。即时如此,因为每天忙忙碌碌的体验,我总安慰自己,应该在进步的吧,肯定在进步的吧。这算不算欺骗自己呢?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成长了哪里算成长吗?
针对这个时间黑洞的问题,我最近开始利用日历时间块来记录自己做的事情,让自己一整天的行为,有一个预期可控,然后实时调整,每天睡觉前再花10分钟根据时间块做个反思。
我感觉我落地了,踏踏实实知道自己在做什么。我把时间管理当作一场自己观察自己,然后调整自己,让自己身心舒适的游戏。但是也发现即使我可以避免陷入热门 app 的算法信息流中 ,但是还是有很多黑洞时间。上面截图是我这周的行动,上一周很多大块的时间,我都只能通过“耍手机”来总结我在干啥。
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,也发现:人一天的可用时间其实很少。一日三餐+通勤,固定的午睡、健身,已经占据了 3-4小时。而工作又分高效工作、低效的会议、与人沟通。这么分下来,我一天专心投入在我想要做的事情(有效工作+复盘学习)的时间居然只有5小时(甚至更少)。我以前觉得我在公司13小时,我肯定能做很多事,导致心态难免懒散一点。现在有了一个实际情况后,我对自己工作量的预估、对事情的优先级,都有了新的概念,同时也更关注自己的效率(之前总有一种,效率不高,时间来补的懒散心态)。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— 这完全改变了我的心态,以及正在慢慢改变我的行为。
书里讲到要锻炼自己的专注力,即使在人多的地方也能够完全专注做自己的事情。这个点其实我不是很认同,在固定场合培养固定行为模式,比如我精心布置的书桌专门用来学前端;床上的靠枕专门用来做阅读相关的事情;客厅的书桌最适合在家办公。我甚至在公司,处理琐碎的事情不用戴耳机,但是但凡我要进入心流模式:盘逻辑、写代码,我都是戴上降噪耳机,播放high一点的英文歌才可以。这种不能说是仪式感,但是固定的行为有助于我快速进入高专注阶段 -- 心流模式。这比强迫自己在一个嘈杂环境或者不适的环境学习、工作,消耗的意志力少多了。
在学习的时候,书里强调一定要动用自己的语言去翻译新知识,相当于用自己已知的信息去“缝接”新知识,这个理念我很认同。这个在看书的时候,尤其有体会。每次知道了一个新道理,合上书本就抛诸脑后,直到下一次在另一本书里面看到这个理论,恍惚想起自己之前 shock 过。
其实感情也是如此,我觉得两个完整的,有自己 routine 的人格,想要相爱、相处,不是仅仅了解、包容这么简单(用自己的经历,理解对方的过去,这只是基础)。未来很长,两个人怎么把生活缝合 -- 假设两个人是两个不同的完整的圆,彼此相爱能够拓展自己的圆半径(用彼此的人生态度,拓展彼此的人生广度),形成一个有差异化的、更大的同心圆。这样的爱情令人向往。
大概是去年开始,我不知道是在哪个信息流平台看到“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”,这简直是直击我的天灵盖。我们读书、读名著、读心理学,体会作者从故事中传递的观念和思想,但是我自己的呢?
从那个时候开始,我开始很少翻评论,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,书籍还是话剧。看了简介我感兴趣,那么我就去做一手信息的获取者,对内容有自己的判断(去年我看了近70本电视剧+电影+综艺),我都认真写影评,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后,再去了解别人的看法,体会别人的思想。书籍里面直接传递的内容,我也不再一味奉为圭臬,把觉得好的、有用的,记录并实践去改变自己,不认同的我也会记录下来,然后写上为什么不认同。我开始关注辩论赛,原来大家都对人生有那么多的困惑,爱情、事业、家庭,亲情、友情、爱情,说实话辩论的前提都是定义辩题,将我方观念放置在一个正确的前提条件下(我有很多辩论经验)。时至今日,我已经开始对任何好的、坏的事情都变得平和,因为我相信在不同的视角下,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合理性。我现在也不关注事情的对错,我开始关注事情的目的和原因,如果和我相关,我只关注我的情绪,远离一切让我不愉快的人或事 -- 这才是自由和选择。这么说来,我真的很典的 INTJ(不是很认同 MBTI,但是很喜欢 INTJ 的性格),人生只有两件事:“关我屁事,关你屁事”。
我突然想明白我为什么喜欢阅读了。除了一定程度的别人羡慕的眼光外,更重要的是,我十分享受看书带来的思考、了解自己和改变自己的过程。
这本书有一章节专门讲打卡的事情,我是一个打卡狂人。健身、读书/电影、英语、学习。我去年打卡了一整年,前两年也一直各种打卡,今年开始我就没有再做这件事情了,过了需要打卡来督促我做事情的阶段了,现在不论做什么,执行力超级高,意志力也是。不过如果有朋友想督促自己做事情的话,每日的完成打卡的确是个很不错的方法。(这个 APP 叫习惯清单,也是我朋友推荐给我的,好用)
其实今年上半年我过得还挺迷茫,提前完成了自己3-5年的计划。也代表着,要开始思考接下来 3 年左右,我究竟想要做什么?如果任由我自己浑浑噩噩过,那就仿佛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。我对一定要按照社会规定的人生路线没什么兴趣。人的诞生,不是为了打工的,拥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后,打工只是一个生存途径(有事业心的话,打工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途径)。然后呢?我死亡的时候墓志铭不能是:“这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人”吧!自从过之后 ,我对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— 首先我要身体健康:骨骼被肌肉包围,遇到任何发力点都有肌肉力量保护我的骨骼;内脏要健康,不能让脂肪包裹内脏,要降体脂;睡眠要健康(今年无痛戒掉了熬夜),保证2-4小时的深睡眠,我是一个基因自带睡眠好因子的人,每天睡得很深,但是超过4小时的深睡眠有可能会导致大脑缺氧,所以不能睡太久;心肺要健康,尽可能降低猝死风险。在健康的身体下,我还在寻找我这一生会热爱什么,也努力在体验、尝试新事物(我现在也有废寝忘食想做的事情,各种爱好也直接带我进入心流模式,但是,总觉得,应该不只是这样)。不过和“一生想爱的人”一样,想要找到“一生想做的事情”,不是一年两年能有结果的,或许更久,但人生也还有很长,或许穷极一生都没找到,但是这样我的墓志铭就是“一生寻找不可得之物之人”,还蛮帅的呢。
书里还有一个我觉得很有用,但是需要我后续再了解相关领域,但是现在可以先拿来用的知识 — 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类脂醇让人保持精力充沛,一般在 早上7 点;进食后身体得到能量,1小时后转变为糖分输送给大脑,记忆力、理解力都会增高,4小时后降到低谷。这些生理学的知识,运用到生活中,将需要高专注力的事情放在身体+大脑状态最好的时候,一些琐碎的事情穿插式安排,感觉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这次的分享就写到这儿啦,这是第一次采取这种细细讲述自己触动和思考的方式,于我而言,十分有用。这本书很多思想我都读到过,大概之前读过的这个类型的书比较多。
后续我还是会努力通过这种输出文章的方式,让自己思考、更深入地思考。
Bye~下本书再见啦
Copyright 2015-2022 欧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